一、任务来源
当今全球面临着能源短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双重危机,建筑业作为一个高度能源密集型产业,每年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建筑业对全球碳排放的贡献备受到关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全球建筑业的碳排放占到全球总排放的40%左右。因此,如何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仍处于初期,建筑行业是全国第二大碳排放来源,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高达50%。通过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并计算各阶段碳排放量,对建筑过程进行合理优化以减少碳排放,实现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能够实现减排目标由宏观向微观的分解,为后续单体建筑物碳排放的量化与减排方案制定提供合理化、针对性的建议,为减少建筑物碳排放量和实现绿色建筑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由于建筑物的建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从建筑原料的开采到建筑的最终拆毁,期间的各个阶段都伴随着碳的排放。物化碳排放占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年度建筑物化碳减排也成为全国碳减排总量的重要突破口。全面计算建筑物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情况,对细化分析各阶段建筑物碳排放量提高建筑物环境性能,促进碳排放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研究如何减少建筑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对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国家远景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低碳建筑可以为发展绿色建筑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低碳建筑可以有效节省能源和资源成本,提高建筑物的资产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符合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此外,低碳建筑还可以促进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低碳建筑不仅可以降低建筑行业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可以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思路,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经济利益。
1.技术原理
碳排放量的计算。建筑物碳排放量的计算是用来评估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并为采取减排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对建筑物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常用的有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三种,目前排放因子法相对于其他两种测算方法较易计算、计算精度高,适用于大规模计算,在计算建筑物碳排放量方面应用广泛,所以,本课题研究的建筑物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为排放因子法进行测算。碳排放因子(Carbon Emission Factor)是指生产或消耗单位质量物质伴随的温室气体的生成量,是表征某种物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重要参数。本文中碳排放因子按《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GB/T 51366-2019》执行取值。
(1)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计算
建材生产与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应为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与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之和。该阶段包含的有建筑材料生产和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在建筑材料生产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运输过程的碳排放等方面。计算方法如公式所示:
其中
式中:CJC指的是该阶段总碳排放量(kgCO2e/m2);
Csc、Cys指生产、运输碳排放量(kgCO2e);
Mi、Fi、Di、Ti—第i种主要建材的使用量、碳排放因子、平均运输距离(km)、吨/千米碳排放因子[kgCO2/(t*km)];
A面积(m2)。
(2)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是指完成分项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和各项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主要考虑施工机械用电、化石能源、施工用水所消耗的能源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如公式所示:
式中:CJZ—该阶段每平方的碳排放量(kgCO2/m2);
Ejz·i、EFi—第i种能源使用量(kWh或kg)、碳排放因子(kgCO2/kWh、kgCO2/kg);
A—面积(m2)。
在式中使用的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是由地区(省级)给出的温室气体数据,使用的电力的碳排放因子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数据。
(3)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计算包括暖通空调、照明、电梯等电力消耗,以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此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碳汇系统在该阶段的排放量。计算该阶段的碳排放量需要确定各个系统使用的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耗量,并了解这些能源类型对应的碳排放因子。该阶段每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量(CM)计算方法如公式:
式中:CM—该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当量(kgCO2/m2);
Ei 、EFi—第i类能源物质年用量、碳排放因子;
Ei·j—第j类体系的第i类能源使用量;
ERi·j—第j类体系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能源量(单位/a);
i、j—使用的能源种类、耗能类型;
Cp—建筑绿地碳汇系统年减碳量(kgCO2/m2);
y—使用期限(a);
A—面积(m2)。
(4)建筑处置阶段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建筑处置阶段的碳排放量是指在拆除建筑物时人工拆除和使用相应机械设备消耗各种能源而产生的碳排量。在计算建筑处置阶段的碳排放量时,需要设定边界值。具体来说,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时间段应该从拆除开始一直持续到建筑物被完全拆除并运出该楼层为止,同时,拆除过程中使用的拆卸机械设备等消耗的能量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应该计入其中。在拆除过程中,使用的仓库、办公区域等临时性场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不计入在内。该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的总碳排放量(Ccc)计算方法如公式:
式中:Ccc—该阶段每平方米的碳排放量(kgCO2/m2);
Ecc·i、EFi、Fi—该阶段第i种能源总消耗量(kWh或kg)、主要建材的消耗量、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kWh);
A—面积(m2)。
建筑物人工拆除和机械拆除阶段的能源用量计算方法如公式:
式中:Ecc—该阶段能源消耗量(kWh或kg)
Qcc·i 、TBi·j、fcc·i—第i个项目拆除的工作量、第j种机械消耗量、拆除单位的消耗系数(kWh/工程量计量单位或kg/工程量计量单位)。
2.研究过程
(1)收集数据:收集公共建筑各个阶段的数据,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使用和维护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数据。
(2)数字建模:建立建筑物模型,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和分析。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识别主要的碳排放源和关键环节。
(4)碳排放减缓策略:基于分析结果,制定减少碳排放的策略,包括改变建筑设计、采用更环保的材料、优化能源使用等措施。
(5)持续研究与创新:针对碳排放计算与减缓策略,需要进行持续的研究与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技术,以进一步降低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并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性能指标
参考规范: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_GB55015-2021》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_GB/T 51366-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GB/T50378_2019》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_JGJT449_2018》
四、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
首先,本技术实现了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碳排放的定量计算与评估,这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各个阶段。其次,完成了数字化技术在碳排放计算中的应用,通过对碳排放因子法的深入应用,依据国家标准进行碳排放因子的取值,提升了计算的精确度,还实现了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管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供了实际的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减碳路径,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最后,该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了政策与法规在推动建筑行业低碳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的建议。对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显示了技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为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五、成果创新性、先进性
1.全生命周期考量。该方法将碳排放计算从传统的建筑运行阶段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材料生产、建筑施工、使用阶段以及废弃处理。这种全面性的考量使得评估更加全面,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关键环节,为制定针对性的减排策略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2.跨学科合作。这一方法需要建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跨学科专业人士的密切合作。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使得在数据收集、建模和分析等方面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了碳排放计算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减排策略的精细化。通过对碳排放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减排策略,包括改变建筑设计、采用更环保的材料、优化能源使用等措施。这些策略的精细化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碳排放,并在保证建筑功能和舒适性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持续监测与改进。实施减排策略后,需要进行持续监测以确保其有效性,并进行持续改进。这种持续的监测与改进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减排效果,实现建筑碳排放的持续降低。
5.社会影响评估的整合。除了考虑碳排放外,还应该评估建筑项目对社会的其他影响,如就业机会、社区发展、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将社会影响评估整合到碳排放计算与分析中,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建筑项目的可持续性,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完整的数据支持。
基于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与分析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还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为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指导。
六、作用意义
研究建筑行业的低碳路径对于推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和未来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减少建筑行业的碳排放是防止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重要一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增加,如高温、干旱、洪水和风暴等。这些气候事件对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了重大威胁。建筑行业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物的能源使用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居高不下。如果建筑行业不采取低碳措施,不仅会加剧气候变化,而且会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和损失。低碳建筑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舒适性,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低碳建筑的应用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排污量和噪声防护等问题,缓解城市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低碳建筑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提高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推动可持续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
基于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与分析技术是可持续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未来在实现建筑绿色发展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1.数据采集与共享技术的进步。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难度将进一步降低,建筑生命周期内的数据获取将更加便捷和精确。同时,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将促进不同项目间数据的交流和共享,为碳排放计算与分析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
2.智能建模与预测分析。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智能建模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模式识别,可以实现对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为建筑运营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3.标准化与认证体系的建立。随着碳排放计算与减排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将成为必然趋势。制定行业标准和认证机制,促进研究成果的互相比较和验证,提高碳排放计算与分析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4.多学科交叉融合。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建筑工程、环境科学、数据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这样的多学科合作将推动碳排放计算与分析的创新和应用,为解决复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5.公众参与与社会责任。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未来建筑行业将更加重视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建筑企业将更加注重社会影响评估和公众反馈,将公众意见纳入到碳排放计算与分析的决策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基于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与分析领域充满了发展潜力和机遇。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数据技术、智能建模、标准化认证、多学科融合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推动碳排放计算与分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基于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与分析虽然在可持续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研究不足的挑战和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可用性和质量: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涵盖从原材料生产到建筑废弃处理的所有阶段。然而,现实中数据的收集和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复杂多样的建筑项目而言,数据的获取可能受限于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获取难度。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可信度降低,影响到减排策略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2.模型复杂性和标准化:虽然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碳排放计算,但是模型的建立和使用仍然面临复杂性和标准化的挑战。不同的研究团队和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假设、边界条件和计算方法,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比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论框架,使得跨项目和跨国界的比较和推广变得困难。
3.减排策略效果的长期评估:尽管研究强调了减排策略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但长期效果的持续监测和评估仍然是一个挑战。随着建筑使用阶段的延续,能源效率和材料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最初的减排策略效果逐渐减弱或者产生意想不到的环境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长期监测机制,对减排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至关重要。
4.社会影响与公众参与:尽管在碳排放计算与分析中已开始考虑社会影响,如就业机会和社区发展,但这些影响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框架。公众在建筑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和反馈效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实施减排策略时,如何平衡环境效益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
5.技术创新和成本效益:碳排放计算与分析的进步需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成本效益的平衡。新技术如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本和复杂性可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在技术创新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推动碳排放计算与分析向前发展的关键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