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设计导则 返回首页
  • 成果详情
  • 成果名称
    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设计导则
  • 成果类型
    基础研究
  • 评价机构
    山东省建设科技与教育协会
  • 完成单位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合作单位
  • 完成人
    方贤松、吕明娟、孔令楠、姜 振、仇 建、韩苗苗、肖向民、王建光、孟丽静、李 玲、刘 倩、王胜华、文 鹏
  • 知识产权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所在地
    济南市
  • 成果水平
    国内领先
  • 评价日期
    2024.11.11
  • 推荐单位地市
    济南市
  • 专家委员会名单
    赵秀刚、羡巨智、夏鸣晓、郝兆亮、张清泉
  • 成果简要说明
  • 本导则编制背景为在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因街巷狭窄、实施空间有限,现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无法有效指导街巷内燃气、热力、排水等众多管线的敷设。2019年,山东省在总结省内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标准》(以下称《标准》),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调减了部分管线水平净距。但该标准未对街区内建设综合管廊(管沟)提出具体详细的要求。2022年初,为进一步拓展《标准》的可适用范围,科学调减管线水平净距,满足狭窄街巷的管线敷设要求,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称《省住建厅》)委托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集团》)开展《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设计导则》(以下称《导则》)的编制工作,主要涵盖符合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需求的微型综合管廊布局和要求,更好的指导历史街区市政设施提升,改善人居环境。
    集团接受项目任务后,由省住建厅全面统筹组织、指导把关项目方向与开展进度,由集团总工办作为项目总指挥,全面把控技术成果质量,积极组织集团各相关专业成立项目编制团队,同步开展先期研究与系统编制,并邀请行业专家、相关设施运营公司进行专业咨询以保障导则成果质量。编制单位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借鉴了国内外实践的先进经验,结合山东省实际,已按时完成编制任务。
    本《导则》于2022年11月1日通过专家组(由国内行业领先的5位专家组成)评审后,由省住建厅审定通过并批准为山东省工程建设技术导则,于2022年12月7日发布,2023年3月1日印发实施。《导则》适用于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内人流密集、不宜重复开挖、埋地管线敷设空间不足、街巷宽度在3.5m~10m的微型综合管廊设计,以微型综合管廊的方式统筹安排市政工程管线,有效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
    《导则》成果经全省推广普及,很好的指导了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提高了山东省微型综合管廊设计水平和工作效率,对历史文化街区狭窄街巷市政管线入廊、人居环境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兼《导则》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探索微型综合管廊应用条件与空间布局要求。综合历史文化街区实际条件与限制因素,探索微型管廊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应用场景与条件,明确满足何种、何类条件下适宜应用微型管廊。同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内微型管廊总体布局需兼顾消防安全、产权所属、风貌保护等设置原则和要求,引导和控制微型综合管廊在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中的路由走向。二是研究微型综合管廊断面形式。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生活保障、产业活化等需求,分析论证各项管线入廊条件,细化各类管线在微型 管廊中的相对关系,提出各级各类微型管廊的断面形式引导和要求。同时讨论各工程之间的可替代关系,在保障供应需求的前提下“减量化”供应。三是针对微型综合管廊实施引导。针对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内工程开展的制约因素,为微型综合管廊的工程实施做出具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减少工程影响,保障工程质量。
    二、《导则》的成果构成
    本次科研项目主要分为总则及一般规定、规划、勘察以及设计四个主要部分,其中,总则及一般规定对导则的规定术语、编制原则以及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界定,作为导则的纲领性内容;规划部分兼顾保护更新和交通、消防需求的系统规划。聚焦于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尊重历史格局的管廊规划;满足产权单元和用地布局的管廊路由规划;符合街巷使用性质的管廊断面组合和管线入廊要求。
    勘察部分主要针对区内道路和管网现状进行全面勘察测绘和综合分析。分析现状道路宽度和管网容量、敷设方式的现状服务范围和供给水平,初步判断能否满足规划发展需求。同时调查既有地面铺装和管线设施的建设年代,对建于清末、民国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有价值的市政设施遗存,应考虑在新市政系统进行保护展示和整合利用。并对复勘地段内外地面高程和地下排水管道高程。厘清现状各院落、建筑入口及其管线入户路由。设计部分工程技术结合实际需求,研究适应街巷高程和宽度的管线综合断面;统筹建筑活化利用的消防给水管网;地面地下一体化设计(可开启盖板设计)和集中检修口;微型管廊断面设计及涉及相关规范的细化调整建议;顾保护的垂直开挖和基坑支护方法的工程设计。
    三、《导则》设计创新要点及主要特点
    1.国内首个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设计的导则
    《导则》参考了国家和其他省市有关标准,认真总结了各地综合管廊建设实践经验,是国内首个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设计的导则。《导则》中强调了微型综合管廊设计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主要涵盖了符合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需求的微型综合管廊布局和要求,主要内容包含总体设计、管线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结构设计等。
    2.明确微型综合管廊定义,探索入廊管线组合类型
    基于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限定《导则》中的微型综合管廊适用范围为历史文化街区,出于安全性、轻量化的考虑,提出微型综合管廊为浅埋沟道式的单仓结构、燃气管线不入廊、大于10KV的电缆不入廊的三条基本要求,从有建设求的管线各类组合形式入手,综合分析廊内管线组合形式的合理性,并从安全运行、服务能力等角度研判其可实施性,提出多种集约紧凑的微型综合管廊参考断面形式。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使用“机器人”等新设备,提出建设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化微型综合管廊新标准
    《导则》立足“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思维,在“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理念指导下,在微型综合管廊设计、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引入新型施工工艺,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前沿新技术,使用安全的新型材料与轻量的新型设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使微型综合管廊做到集约高效、安全适用、科学合理、便于维护。《导则》在受限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狭窄的情况下,科学调减部分管线水平净距,给予突破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的新范式,用于指导满足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狭窄等限制性建设条件下的安全性、轻量化、智慧化的微型综合管廊建设,充分发挥微型综合管廊的综合效益。
  • 推广应用前景与措施
  • 项目研究符合国家积极推进市政管线入地的政策,满足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内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的需求,推动指导了山东省街巷狭窄的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的设计实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国内首个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导则
    《导则》参考了国家和其他省市有关标准,认真总结了各地综合管廊建设实践经验,是国内首个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微型综合管廊设计的导则。《导则》中强调了微型综合管廊设计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涵盖了符合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需求的微型综合管廊布局和要求,主要内容包含总体设计、管线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结构设计等。
    二、明确微型综合管廊定义,探索入廊管线组合类型
    基于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限定《导则》中的微型综合管廊适用范围为历史文化街区,出于安全性、轻量化的考虑,提出微型综合管廊为浅埋沟道式的单仓结构、燃气管线不入廊、大于10kV的电缆不入廊的三条基本要求,从有建设需求的管线各类组合形式入手,综合分析廊内管线组合形式的合理性,并从安全运行、服务能力等角度研判其可实施性,提出多种集约紧凑的微型综合管廊断面参考形式。
    三、采用新理念,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
    使用“机器人”等新设备,提出建设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化微型综合管廊新标准《导则》立足“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思维,在“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理念指导下,在微型综合管廊设计、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引入新型施工工艺,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前沿新技术,使用安全的新型材料与轻量的新设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使微型综合管廊做到集约高效、安全适用、科学合理、便于维护。《导则》在受限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狭窄的情况下,采用有效科学的技术措施调减了管线水平净距,建立了突破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的新范式,满足了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狭窄等限制性建设条件下的微型综合管廊建设,充分发挥微型综合管廊的综合效益。
    截止目前,该导则已经在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的实际项目中得到应用与推广,本《导则》的指导作用明显,专业引领效果突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 评价意见